歷史不能遺忘,二二八是台灣近代史上的慘痛烙印,這道永遠無法抹除的印痕,一段時間就必須被政客作為政治權力的攻防工具,形同對遺族無情的鞭笞,社會也就在紛亂的權力傾軋中,不斷被分割、被撕裂。
消費二二八是台灣政治最大的敗德。從鄭南榕於一九八七年推動二二八和平日運動以來,有多少政治人物利用二二八的政治圖騰,吸納悲劇能量,並刻意融入意識型態,以累積政治資源,從中獲取個人政治利益?對遺族而言,豈止情何以堪,更無異於在遺族的傷口上灑鹽。由於政治菁英以二二八之名通過政治動員,社會底層群眾只能被迫選邊站,進行朝野對抗,並且在族群議題的操作上,不自覺地陷入「非我族類」的「受迫性選擇症候群」的夢魘之中。
台灣操弄族群政治的始作俑者為國民黨政府,二二八事件之所以成為戰後台灣史的最大禁忌,就在於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民黨政府不斷強化省籍論述,綁架「外省」族群為黨國體制背負原罪,解嚴後為壓制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高漲的氣焰,藉以追究二二八是破壞族群情感。但隨著官方調查報告、民間口述歷史、以及史料陸續解密公佈,二二八的歷史真相、責任歸屬不斷還原與釐清,不再是過去黨國威權體制下的政治禁忌。
李前總統雖然曾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廿八日紀念碑落成之日,以國家元首身分,公開向二二八受難者及其家屬道歉,但身兼國民黨主席,為避免否定既有權力的正當性,仍選擇刻意迴避真相與究責,在真相未明,責任不清的情況下,台灣就在其主政十二年間,二二八的議題仍舊無法跳脫族群衝突的框架,徒增政治對立與社會虛耗。
對遺族而言,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為其沈痛代言,但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活在歷史悲劇的陰影下,總是無法跳脫悲情,永遠只能沈溺在喪失親人的悲痛中。在參加中研院公布二二八新史料的時點,馬英九總統既已承認蔣介石作為統治者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應負鎮壓的責任,且堅定的宣示「二二八基金會」絕對不能也不會停止運作,以追求真相與公義、追究責任。雖然是以總統高度正面回應家屬的要求,但在未釐清事實真相以及歸避加害者責任,仍無助於撫平歷史傷口。
面對歷史的錯誤,唯有國民黨真誠認罪,正視歷史勇於承擔,才能撫平二二八遺族的傷口,走出歷史的傷痛,不再暗夜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