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之旅─國際特赦組織美國總會廢除死刑研習紀行
Day 1 (2005/07/21)
揮別小港機場,抵達中正機場後隨即轉飛紐約Newark機場,途中在西雅圖辦理入境美國通關手續,包括證照查驗、指紋建檔、留存影像、脫鞋子、卸皮帶及口袋內物品全數掏空等動作以及海關官員隨機盤問,與筆者1997年兩度進出美國時,可以明顯比較出911前後安檢的差異,確實較為嚴格,基於美國國家安全的考量,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高規格的查驗作業,就人權角度觀察通關流程,唯一可以垢病及加以檢討的是,部分官員或者可以說是官員普遍的共識,在處理過程有針對特定對象設定profile之嫌,對中東人士或穆斯林,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所造成的偏見,雖未違法但卻有違反「所有人生而平等,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人權的普世價值。
短暫停留後再度登機,只是隨身行李X光掃瞄檢查,預訂23:20抵達,但卻延遲直到22日00:10班機才落地,走出出境大廳,恩師蔡明殿已等候多時,在順利提領行李後,直奔紐澤西門羅鎮(Monroe Township)家中,師母已為我備妥床舖,可以感到老師及師母的熱忱與體貼,待回電高雄報平安,已經是01:30,由於必須在 22日趨車前往馬里蘭大學,為顧及老師的體力,及個人時差因素,與老師及師母簡單聊上幾句後,即上樓準備就寢(實際上是從地下室到一樓),以養精蓄銳準備明、後兩日的研習。
Day 2 (2005/07/22)
在班機飛美途中,不斷強迫自己研讀廢除死刑相關資料,一方面為刻意調整時差,一方面再重新溫習為參加研習所蒐集的資料,以免屆時不知所云,但雖說是長途跋涉,一早依舊在六點多就醒來,還是有點昏沈欲睡的感覺,待在老師寓所稍作休息,與老師伉儷同往親友住處後再返門羅鎮。
是日14:00出發前往馬里蘭,18:15抵達設在馬里蘭大學(UMUC)內下榻的飯店,該校的建築雖稱不上宏偉,但佔地廣闊的校區緣草如茵,空氣中瀰漫一股清新的氣息,初入校園即能感受到來自綠地的開懷,check in 後隨即參加當晚為與會者舉行的接待餐會,會中見到曾受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邀請來台參加年會的Sue Gunawardena- Vaughn,AIUSA廢除死刑專案計畫主管,也是負責籌辦這項訓練研習會的主辦者,筆者之所以能獲邀參加,是Sue對台灣總會邀訪的回報。
從接待餐會的餐點、會場佈置、程序規劃到主持餐會,可以隱約感受到Sue的人格特質,充分展現其組織的能力、領導才華、處事幹練與圓融,可惜的是,在餐會前,為了消化掉師母費心準備的三明治,「五臟廟」實在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滿桌豐盛的餐點。
這當中最令筆者倍感壓力的是會前的社交活動,「書到用時方恨少,語到說時始怨拙」,我並非長期待在美國,來自各州的協調員(coordinator)各有不同的腔調,加上說話速度奇快無比,而且「連音」特別多(如What’s up說成What sup ),幾乎招架不住,必須全神貫注用心傾聽,否則,稍一失神,可能無法掌握對方言談的重點,不過正面看待這件事,雖帶來另類的震撼教育,卻也刺激筆者返台後加重英語學習的份量,還算「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奉勸有意前往國外參加類似研習或講習訓練者,平日就必須針對英語加強進補一番,否則到時真的是會「啞口無言」。
Day 3 (2005/07/23)
昨夜接待餐會結束時已近10點,回到房間才見到室友Randy Tatel,由於時差作怪,實在疲憊不堪,只簡單問好後,倒頭就睡,直到一早06:30醒來,外出在校園內漫步,欣賞清晨週遭的美景,順便往研習會場前行。
會場設在離飯店步行約十分鐘路途的Stamps Student Union,08:30為期一天半的研習正式開始,在Sue致歡迎詞,並介紹研習目的、課程與進度後,接著便是「認識夥伴(Ice Break)」單元,不同於傳統的自我介紹方式,這個單元採取的是「歸納共同點」,由各自找一名與會者彼此介紹開始,在三分鐘內從談話中尋求彼此可能的共同點,項目並無限制,包括出生日期、星座、興趣、專長、衣著、家庭、旅遊地點等,包羅萬象不一而足,並向大家提出共同點報告;接著分別增加到四人一組及八人一組,在和諧、自然、無拘束的氣氛中,結束這個單元,也確實有效地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增進對彼此的認識。
來自德州達拉斯的Alice Tsao是台裔美籍人士,今年只有16歲,就讀高中,已經是達拉斯的Coordinator,讓筆者汗顏的是,在台灣與她年紀相仿的高中生,不是埋首書堆準備大學學測,就是追求物質享受與追逐心目中演藝偶像,但Alice卻已投身社運,為人權付出熱忱,並且採取行動積極實踐,台灣年輕一代的6,7年級生,如果有機會與Alice對話,不知是否會有自嘆弗如之慨?
接著再由Sue針對國際特赦組織廢除死刑的政策提出說明,及探討廢除死刑所採取的行動與精神疾病議題;短暫休息後,緊接而來的是個案工作與(網路)技術訓練,午餐後,最讓筆者耳目一新的課程才要開始─「開放空間」:一個「人們可以有效討論,以解決錯綜複雜、暗藏衝突或有實際衝突、且亟需立即處理的議題,並觸動組織改變」的過程。一個「開展領導能力、擴展團隊對行動的承諾以及責任感」的方法,一個「規劃、匯談、資訊蒐集與分享」的過程,一個激發創造力與熱忱的途徑,讓人們如在咖啡休息時間般地全心參與;讓人們有如參加一場充電營後般精力充沛;有如一場專注的會議,能夠產生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
在「開放空間(Open Space)」中,透過腦力激盪及思考,對特定主題提出個人的ideas,並依主題分組討論,並不提定小組長,提出者可以就該idea主導議題,共區分為三個場次,每場一小時,每個人都須參加每個場次的討論,各小組並提出具體結論或行動方案。最後的總結圈(Closing Circle)是一天受訓來心得的分享,並安排夜間活動,或依喜好前往餐廳用餐,或到Pub飲酒社交,來自西雅圖的Amy提議前往D.C.觀賞華盛頓國民隊與休斯頓太空人隊的球賽,筆者、Dave, Bob及Josh等人回應Amy的提議,展開一次「插花」的地鐵之旅,由馬里蘭搭地鐵到D.C.看球賽,直到00:20才返回飯店。
Day 4 (2005/07/24)
依舊在早上06:30醒來,獨自漫步在馬里蘭大學的晨間小徑,享受難得的悠閒,清晨是最適合思考的時段,也藉此沈澱昨天研習的心得,為隨之而來的作好準備,經過一天語言的震撼教育,必須充分武裝自己,才能從研習中有所收獲,也才不虛此行。
首先上場的是討論即將在10月21-23日舉行的「全國信仰行動週」(National Weekend of Faith in Action, NWFA)相關事宜,接下來的課程則分成兩部分,來自各地的Coordinators參加Coordination課程,其他包括老師伉儷及筆者等約15人則接續參加「遊說」、「立法策略」、「媒體」及「新聞稿撰寫」等課程,其中「遊說」與「媒體」都加入「角色扮演(Role Play)」的實作演練,從互動中學習何者是對工作有正面助益;緊接其後的又是另一次「開放空間」,主題就設定「還有什麼?」,希望參與者提出不同的意見與想法,其中談論最多的還是圍繞在「第1000名死刑犯」這項主題上。
終於到了互道珍重的時刻,在Closing Circle分享兩天來的心得與感受後,整個訓練課程劃下完美的句點,與會者彼此在道別聲中,各自踏上歸途,在分享時,筆者以感恩的心情,對AIUSA能提供這次難得的學習之旅,特別提出誠摯的謝忱,並期待與會者能有機會造訪台灣,加強彼此間的互動與認識,在收行李後,又得勞駕老師掌握方向盤,一路辛苦的直駛返回紐澤西,平安返抵家門後,師母一刻不得閒,已開始洗手作羹湯─泡麵、蔬菜加蛋,濃濃的台灣味,不禁想起故鄉香味噴鼻的肉燥飯。
Day 5 (2005/07/25)
陰雨中造訪普林斯頓大學,老師已在車上概略為筆者簡單介紹普大及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愛因斯坦在校園中漫步思考的情景,普大是美國長春藤聯盟之一,也是有名的貴族學校,古老典雅的校園建築隨處可見,有別於先前研習地點的馬里蘭大學,匆匆拍照留念,就當是到此一遊吧,隨即趕往Princeton Junction車站搭車前往費城,展開另一段火車之旅。
車抵費城,所幸中途轉車還算順利,但室外溫度35度,跳上City Tour巴士,開始一天的費城之旅,由於適逢週一,博物館都休館,無法進入參觀,只好在疋頭拍照聊勝於無,市政廳、羅丹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及獨立廳都是初次接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歷史博物館正門的台階是洛基電影的場景之一,因此又名之為「洛基台階(Rocky Stairs)」,總共有72階,而羅丹博物館門前「沈思的羅丹」的雕像,很傳神地將思想家思考的神韻加以補捉。
來到獨立廳(Independent Hall),由於廳內收藏自1776年即存在的獨立鐘,又是美國標幟自由、民主的獨立宣言簽署地,對恐怖份子而言,加以摧毀或許具有與撞擊紐約雙塔等同的象徵性意義,因此,進入獨立廳的遊客都必須接受與機場安檢措施相同規格的檢查,以避免獨立鐘被破壞,當然,由於年代久遠,原有的獨立鐘歷經200年的敲擊後,導致鐘體形成裂縫,已移置地面供遊觀賞及拍照,並複製一座替代,定時敲鐘以重現1776年的情境。
結束一天的參觀行程,因考慮到有勞師母費心準備餐點,為免過度叨擾,決定在費城用完晚餐後才回紐澤西,剛進老師家門,所見情景幾乎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一隻重達四磅的碩大龍蝦已上桌,平日儉省的老師在我造訪最後一天的晚餐,卻不惜鉅資特地外出採購,而且非得要筆者享用才肯罷休,幾經推辭,熬不過老師伉儷的堅持,也深怕忤逆老師的心意,也就顧不得毫無食慾,便大口品嚐味美情濃的海鮮,這期間,老師還特意拍照存證一番,以便日後算總帳。
Day 6 (2005/07/26)
又到了揮別的時候,為便於順道從紐約搭機返台,同時也辦妥老婆大人交辦該「瞎拼」的物品,在美最後一天安排紐約參訪,在與師母道別,感謝這幾日的照料後,一早即偏勞老師載往紐華克機場,只為了能夠熟悉如何從市區搭車回機場,在紐華克機場搭乘接駁公車前往紐約,下車時,又是面對36度的高溫,心想先解決購物的難題,再展開市區之旅。
先前在網路上蒐尋在紐約購買Lesportsac皮包的地點,經多方打探後,以座落在5th Avenue 的Lord & Taylor Mall是從客運總站(Port Authority)走路前往最近的商場,但萬萬沒想到10點才營業的商場,9點45分時,早已有顧客上門在旋轉門的後方耐心等待,筆者只好在附近閒逛殺時間,9點58分重返商場,門房仍不肯放行,10點整,忽然響起美國國歌,在場等候的民眾都起立聆聽致敬,這讓筆者想起,台灣的戲院開演前演唱國歌的程序,曾幾何時早已取消,而「國歌」所代表的意涵與凝聚國民愛國心的象徵,卻在「國家認同」的爭議中,逐漸被民眾所淡忘,我的感慨是「愛國」與「愛台灣」並不是只在嘴邊說說而已,必須展現具體行動才能加以實踐,也唯有行動才能檢驗真正的愛國情操。
說到客運總站,抵達及離開總站時,車站不斷傳來要求民眾檢舉不法、籲請民眾配合警方檢查隨身行李及不得在車站內照像、錄影的廣播,大概是繼911事件後,加上倫敦地鐵爆炸案的刺激使然,但警方檢查隨身行李的作法,又犯了過於針對特定對象或攜行背包的不當作法,也因此引來侵犯人權及隱私的非議,部分律師已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人權與國家安全確實存在兩難與無法兼顧的困境。
來到聯合國,與筆者在1997年純粹為觀光而來的不同,在涉入NGO領域並從事人權研究之後,除了有些許宣示「聯合國,我來了」的意味之外,同時又帶有一點「朝聖」的心情,一方面是想蒐集「人權與NGO」課程需要的資料,再者,也為了幾本聯合國出版的書籍,作為編寫下一本人權教科書的參考,很巧的是,這段期間適逢展出「聯合國60週年特展」,可以在展場回顧成立以來的歷史圖像,也找到所要買的書,總算沒有白走一遭,但要進入聯合國參觀,也必須再接受查驗,又是911惹的禍。
步出聯合國,在廣場巧遇一對來自屏東的母女,What a small word. 但能他鄉遇故知總是好事一件,也算是為紐約行劃下完美句點,再回客運總站,搭接駁車往紐華克機場,一路是五味雜陳,在即將返台之際,對此行沒有絲毫的眷念,反而歸心似箭的心情隱隱浮現,而且越是離登機的時間越近,歸鄉的心情越容易被激發,回首前程,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訪自由之土─美利堅合眾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